12月10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在官網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廣州市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意見稿》關于鐵路、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 “十三五”成就
? 交通樞紐功能全面增強
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商務航空服務基地投運,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開工。2020 年完成旅客吞吐量 4376.8 萬人次,居全球首位。
南沙港三期工程、南沙國際郵輪碼頭、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投產。2020 年完成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 6.36 億噸、2351 萬標箱,分別 位居全球第 4 位、第 5 位。
廣深港高鐵、廣石鐵路通車,白云站開建,鐵路樞紐格局不斷優化。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通車,大灣區聯系更緊密。新開通地鐵 14 條(段)、新增里程 258 公里,總運營里程達 531 公里,實現區區通地鐵。
南沙大橋、花莞高速等通車,新增高快速路 171 公里,總通車里程達 1126 公里,密度全國領先。市客運站等 5 個客運站功能外遷,公路樞紐布局更優化。完成廣州大道、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等,形成超 1 萬公里的城市道路網。
白云國際機場航站設施年設計吞吐能力僅 8000 萬人次,趨于飽和。港口基礎設施供給存在缺口,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較少,出海航道等級僅為 10-15 萬噸級,難以適應港口生產與船舶超大型化發展要求?,F狀高鐵站遠離市中心,主要鐵路客站間互聯互通不足。四通八達鐵路通道格局尚未形成,北行通道能力接近飽和,東西向通道標準偏低、能力不足。大灣區城際鐵路尚未成網,直聯功能較弱。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負荷偏大,線網結構仍需優化。進出城區高快速局部路段出現常發性擁堵,市域骨架路網建設滯后于城市拓展速度,外圍區與中心城區快速聯系及外圍區之間的直接聯系通道有待完善。
到 2025 年,傳統和新型、地上和地下基礎設施網絡布局更加完善,運行效率、整體效益和服務品質顯著提升,集約精細、智能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支撐城市空間拓展和功能提升。
建設更強輻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圍繞基本建成全球重要交通樞紐目標,推進全球領先空港、世界一流港口、世界級鐵路樞紐、華南公路主樞紐、軌道都市圈建設,建設一批安全、便捷、立體、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形成暢通全市、貫通全省、聯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加快完善現代流通體系,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輻射能力。
■ 建設更強輻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 建設全球領先國際航空樞紐
1、提升機場設施保障能力,打造“四型”機場標桿。
完成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噪音區、征拆安置區建設,實現 2025 年機場旅客吞吐量達*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萬噸。配合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規劃建設,推動與白云國際機場協同分工,共建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引領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發展。擴建白云機場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謀劃南沙、黃埔、從化等通用機場建設,提升通用航空服務能力。
2、構建多層次集疏運體系,拓展機場腹地。
規劃建設白云國際機場第一航站區、第二航站區捷運系統,加強樞紐一體化聯動;加快推動 T3 綜合交通中心及高鐵站等項目建設,將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引入機場,構建高效便捷的多層次空鐵聯運系統,實現機場與廣州中心城區 30 分鐘通達、與珠三角城市 60 分鐘通達、與泛珠三角地區主要城市 3 小時通達。
? 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
1、提升鐵路樞紐能級,完善鐵路樞紐布局。
2、加快對外鐵路通道建設,提升輻射能力。
暢通“四通八達、四面八方”的高鐵戰略通道,加快形成 10 條出省通道4格局,實現 1 小時直連灣區、2 小時互通省內、3 小時互達泛珠三角、5小時聯通長三角及成渝城市群。推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及聯絡線建設,延伸廣深港高鐵進入中心城區,提升與大灣區深港、珠澳極點互通水平。加快建設廣湛高鐵、廣汕高鐵,增強與粵東、粵西地區直連直通。推動廣清永高鐵建設,謀劃建設廣州經河源至龍川高鐵,擴充大灣區北行通道容量。推動貴廣高鐵達速,謀劃建設貴廣高鐵聯絡線,提升經北部灣城市群往東南亞國家的國際通道能力。
3、加快建設城際鐵路,打造軌道上的廣州都市圈。
以城際鐵路為骨架,打造以廣州為中心的 1 小時軌道都市圈。啟動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規劃建設,加快新塘經白云機場至廣州北站城際建設,強化廣州與深港、珠澳極點城際聯通水平。推動中南虎城際中山至塘廈(廣州段)規劃建設,建成佛莞城際,強化珠江兩岸與廣州的軌道聯系。建成廣佛環城際(廣州南站至白云國際機場段),加快廣清城際廣州北至白云站段、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等項目建設,強化廣佛兩市快速直聯,增強廣佛極點對外輻射能力。推動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等項目建設,強化市內重要交通樞紐及功能片區間的快速通達能力,全面提升都市圈軌道服務水平。
4、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實現城際公交化運營。
圍繞形成大灣區“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軌道交通格局,全面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依托鐵路、城際樞紐建設,引入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同步建設城市配套設施,實現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積極探索建立城際鐵路與地鐵系統制式兼容、互聯互通和無縫銜接換乘體系,推進廣州地鐵承接城際運營,實現軌道公交化運營及軌道交通產業協同發展。
5、實施樞紐綜合開發,推動“站城一體”融合發展。
按照交通功能優先、樞紐引領開發的原則,通過優化整合、功能提升,加快重大樞紐周邊地區綜合開發,有序推進軌道交通沿線 71 個國鐵、城際、地鐵場站綜合體規劃建設。重點加快建設金融城站等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工程,推進增城南站、南沙站等綜合交通樞紐開工建設,建成一批立體式、復合型城市綜合體,促進交通與城市、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