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lh5px"><pre id="lh5px"><ol id="lh5px"></ol></pre></em>

      <p id="lh5px"></p>

      <mark id="lh5px"></mark>

        <output id="lh5px"><mark id="lh5px"></mark></output>

              鐵甲工程機械網> 工程機械資訊 > 經營 > 溫州這座世界級橋梁正式通車!實現六大突破

              溫州這座世界級橋梁正式通車!實現六大突破

              5月27日上午,溫州舉行甌江北口大橋通車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通車,下午6時向社會車輛開放通行。這標志著連接粵閩浙三省的甬莞高速全線貫通。

              甌江北口大橋工程全長7913米,其中,跨越甌江的主橋長2090米,采用“兩橋合建”設計,上層為甬莞高速,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下層為國道228線南金公路,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概算投資88.36億元。大橋可提供每天10.7萬輛車的通行能力。

              作為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的品質工程建設示范項目,溫州甌江北口大橋是繼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工程之后浙江省內開工建設的又一座世界級橋梁工程。

              六大突破

              1.世界首座三塔四跨雙層鋼桁梁懸索橋結構

              甌江北口大橋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為復雜的橋梁之一,大橋包括南錨碇、南塔、中塔、北塔北錨碇、主纜和主梁等主體結構,3座主塔平均高度139米,其中,大橋上部主梁由110榀鋼桁梁組合而成,大橋有兩根主纜,每根主纜由169根索股組成,長2300米,可吊起約1.5個“遼寧號”航母,兩根主纜的鋼絲總長度加起來能夠繞地球2圈。

              2.世界首例多塔連跨懸索橋大剛度混凝土中塔

              甌江北口大橋處于入??趨^域,海洋環境對鋼結構腐蝕性較強,混凝土塔耐久性和抗腐蝕性相比鋼結構更好,可大幅減少后期養護工作,為減小主梁在移動荷載作用下的變形,提高主橋建成后的行車舒適度,大橋采用了縱向A字形混凝土塔方案,這是世界首例。

              3.世界首座強潮河口深厚淤泥質黏土超大型沉井基礎

              錨碇是懸索橋的重要構成部分,沉井則是錨碇的基礎形式之一,它深埋地下,其上坐落著錨體,錨體錨固著大橋的主纜,承擔整座大橋的荷載。甌江北口大橋南錨碇沉井平面尺寸面積,相當于1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有22層樓高,共用混凝土約23萬立方米,沉井總重達50萬噸,下沉過程就像在“奶油”和“橡皮糖”中穩住巨型“秤砣”一樣,給沉井姿態控制和穩步下沉帶來諸多挑戰,項目團隊創新研發“水下快速取土裝置”,設計靈感源自四旋翼無人機,通過安裝四組鉸刀對土體切削形成塊狀土質,再通過空氣吸泥泵吸出,有效解決了黏土淤泥層取土難題。

              4.世界首個深槽索鞍——世界上最大的“梳子”

              甌江北口大橋設計有三座主塔,每座主塔頂部都安裝了一個“索鞍”,索鞍的作用是放置主纜索股,作為主纜轉角的一個過渡受力點,均勻地把荷載傳遞到主塔上,索鞍從外形上看,就像一把“梳子”,其隔板之間的縫隙用來放置主纜索股,大橋中塔索鞍的梳齒板(隔板),從普通索鞍的20至30厘米增加到90厘米,這是世界上首個深槽索鞍,可以形象地稱為世界最大的“梳子”。

              5.國內首臺智能化深槽入鞍機器人,用機器人為大橋“梳頭發”

              索股入鞍是主纜架設關鍵工序之一,要將主纜索股放進帶有豎向隔板的深槽索鞍中,若采用人工砸入方式,易引起散絲、跳絲、鼓絲等情況,且無法準確、快速放入深度接近1米的索鞍豎向隔板內,項目團隊成功研發國內首臺智能化深槽入鞍機器人,該機器人采用液壓頂桿作為機械手,將索股“推”進索鞍,成功解了決跳絲、亂絲問題,入鞍工效提升30%。

              6.世界最大吊重能力纜載吊機,大國重器挑起“千斤擔”

              甌江北口大橋上部結構鋼桁梁共110個吊裝節段,近8萬噸,其中單節段最大重量超過800噸,二航局研發的懸索橋安裝設備,世界最大吊重能力纜載吊機——1000噸纜載吊機挑起“重擔”,可輕松實現百米高空走“鋼絲”,其設計新穎,結構簡單,同時具備大傾角蕩移功能,解決了大噸位、大跨度懸索橋箱梁節段吊裝同步穩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無法保證的難題。

              作為交通運輸部首批綠色公路示范項目,大橋將“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社會認可”綠色理念融入到建設中,采用雙層橋面系的共線設計。其中,主橋為雙層橋面的鋼桁梁結構,可實現廊道和岸線資源的集約式發展。建設過程中,節約土地約193畝,減少山體開挖近11萬立方米、墳墓拆遷3000余穴,減少對130畝農田的占用,節約建設資金約8億元。

              在建設過程中,甌江北口大橋建立了安全、檢測、監控、測量四大專業化管控中心,聯動把關確保關鍵工序精度控制在“厘米級”。尤其是打造了鋼結構加工制造、現場施工作業、混凝土預制構件“三大工廠”,使施工場所從工地現場升級為現代化專業工廠,實現結構質量跨越性提升,進一步樹立品質標桿。

              此外,項目還創新構建了全國首套交通系統QHSE安全管理體系,打通錯綜復雜的安全管理流程,利用云平臺推行人員實名制和培訓準入制,違章率從4.6%降至1.7%,項目品質工程先進做法被納入全省品質工程成果匯編。

              依托落戶項目的國家級行業研發中心“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及“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制造技術”,項目建立了基于“互聯網+BIM”的公路橋梁建管養一體化平臺,打造全國首個采用全壽命周期應用BIM技術的橋梁工程。該項技術成果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獲“交通BIM工程創新獎”。與此同時,項目還累計實施和獲得了多項科研課題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認證,被列為浙江省首批科技示范項目。

              大橋通車后,甬莞高速在溫州境內的部分路段即甬臺溫高速復線將進一步發揮運輸作用和經濟效益。樂清市民駕車經甌江北口大橋,僅需15分鐘即可到達溫州機場;從樂清黃華互通至蒼南馬站互通,全程約97公里,最快用時約60分鐘;從大橋一路南下,還可抵達西灣、漁寮、炎亭等風景名勝區。

              值得一提的是,為減輕群眾出行負擔和物流運輸費用,充分發揮整條甬莞高速經濟效益,北口大橋未采用定額計費制定收費標準,一類客車、二類客車僅收7.17元。

              同時,大橋建成通車將大幅緩解甬臺溫高速交通壓力,對于完善國家公路網、提高東部沿海公路運輸大通道通行能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助力浙江“重要窗口”建設、溫州搶抓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等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大事記

              2018年5月15日,南錨碇沉井首次下沉完畢。

              2018年11月20日,南塔承臺施工完成。

              2019年11月11日,南塔塔柱施工完成。

              2020年3月26日,南塔成功封頂。

              2020年4月12日,南錨碇沉井施工完成。

              2021年2月24日,首根主纜索股架設完成。

              2021年4月7日,大橋主纜全部架設完成。

              2021年7月14日,大橋進入鋼梁架設新階段。

              2021年10月15日,大橋完成纜梁相交區鋼桁梁吊裝。

              2021年12月30日,大橋成功合龍。

              2022年1月14日,大橋全線主體工程完工。

              2022年4月22日,大橋主橋鋼橋面瀝青鋪裝完成。

              2022年5月9日,主橋完成荷載試驗。

              2022年5月27日,大橋建成通車。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相關文章
              我要評論
              表情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
              爸爸哪里好厉害

                <em id="lh5px"><pre id="lh5px"><ol id="lh5px"></ol></pre></em>

                  <p id="lh5px"></p>

                  <mark id="lh5px"></mark>

                    <output id="lh5px"><mark id="lh5px"></mark></output>